中国餐具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餐具百科

餐具百科

梦起玲珑风格永存-19-20世纪受银器响的国人时尚生活

餐具知识分享2024-05-28餐具百科餐具0
梦起玲珑风格永存-19-20世纪受银器响的国人时尚生活,餐具0,一次性外卖餐具,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由欧洲人开启的大规模跨国贸易和殖民活动,在空间范围上远远超出了人类以往的历史。贸易路线的扩张将中国与世界市场相连,以美洲和日本为主的白银原材料大批量地流入中国。“大航海”

梦起玲珑风格永存-19-20世纪受银器响的国人时尚生活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由欧洲人开启的大规模跨国贸易和殖民活动,在空间范围上远远超出了人类以往的历史。贸易路线的扩张将中国与世界市场相连,以美洲和日本为主的白银原材料大批量地流入中国。“大航海”背景下的远洋货运和海洋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充足的银料供给,是中国银器大批量输出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外销银器产业,在18世纪中期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发展起来。这也正是中国风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代,西方人对于遥远东方文化的浪漫想象为中国手工艺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在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不仅赋予了更多的富有美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面貌。西式器型与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激发了中国工匠们极大的创造力。他们用传统的手艺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的银器佳作,将中国的银器制作工艺推向了巅峰,此时的银器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工艺精湛,谱写了我国银器外销史上的精彩篇章。

   广州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特许贸易的政策,使得外销银器业最早诞生于此。外销银制手工艺品大多经远洋贸易远销海外,为了共同的商业利益,买卖双方经过多次沟通,情况下甚至会由西方人直接参与产品设计,以使得本土作坊能提供更适销的产品,采购者能够买到所期望的商品。于是,最初的东方有什么,西方商人就买什么的情况很快随之改变,符合西方人生活习惯而特别定制的银器逐渐出现。

   19世纪中叶,广州的金银制品商已经分为“唐装”和“洋装”两个行当,前者的行业组织为兴和堂,后者则另行组织了立本堂。他们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不同,从表面上来看,最明显的则是加工的产品有所区别。

   18年,日本驻广州领事上野专一向日本外务省传回了一份业务报告,里面提到了广州银器业的情况。除了说明广州银制品分业经营外,他还进一步写到:“唐行制造中国本来就有的银器品种,即首饰、镯子、中餐具之类,洋货行则侧重于生产西式器皿,包括西餐具、西洋茶具、酒杯、糖果容器、花瓶、烟盒、怀表附件、梳妆具、墨水台、名片盒、相架、餐巾环、笔架、手杖头、伞柄、烟灰缸,以及各种把玩品。”由此可见,清末,我国的西式银制品,已经是品种丰富、形态各异了。

   19世纪中晚期,随着旅居中国的外侨日渐增多,西餐馆率先出现在各通商口岸,银制西餐器具随之更广泛地进入国人野,西方餐桌礼仪借此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宫中,慈禧太后屡次以西式布置及餐桌礼仪设宴款待各国公使及其夫人。宫廷之外,洋商、传教士等引领各通商口岸城市的潮流,掀起了一股吃西餐、享受西式下午茶的风潮。在此背景下,吃西餐,使用银质餐具逐渐成为了社会时尚。

   吴友如曾作过一幅名为“别饶风味”的:在一间挂着大吊灯、置有壁炉等西洋元素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椭圆形餐台,餐台上铺着桌布,桌面上摆放着几套西餐具和西式调料瓶,几位身穿清代大襟服、脚为三寸金莲、头发梳横s发髻的女子,正端坐在餐台前吃西餐。面中最左边那位,右手拿刀、左手持叉,动作非常娴熟,她身边的丫鬟,正拿着水烟壶往她嘴里送……该形象地再现了国人就食西餐的场景。

   一直以来,崇尚“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可谓是一个饮食大国,孙中山就曾表示:“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根据目前史料的记载,中国餐具碗家西餐馆是咸丰十年(早餐餐具)广州人徐老高在广州繁华的太平沙开设的“太平馆”。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近代在上海和北京定居的西方人数量不断增加,西式的饮食也逐渐进入到上海和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19年《宝宝餐具》上一则“大东旅行社西式精美大餐”的广告,就将“通心粉、咖啡、卜郎布丁、白帽蛋糕、鸡肝熏肉”等标准西式餐点进行了罗列。除了西餐厅的广告外,西式的糖果、奶粉、炼乳等广告也在《清洗餐具》上频频出现,如:“企妹老牌巧格力牛奶糖”“大力牛肉汁”“金线牌甜炼乳”以及“爱蘭百利代食粉”等等。而饮品方面,“屈臣氏汽水”“罗斯氏柠檬汁”“马蜂牌葡萄酒”“法国蓝牌白兰地”等西式酒水也成为彼时上海最时兴的消费项目。

   银质餐具见证了清末民初人们饮食形态的转变,成为人们食用西餐、享受西式浪漫生活必不可少的实用品。

   集实用功能与观赏功能于一体的各类银器制品,映照出近代新兴中产阶层的生活品味、审美意识。上海作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一个缩,中上层人士对“洋装银器”的接受和使用礼仪生动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同样以上海为例,晚清时期,现代时尚潮流就已进入上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后,主张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致的西式服装风格。于是,上海市民开始接受西装,并逐渐从好奇观望的心态转变为乐在其中。而佩戴与西装相呼应的配饰,也渐渐地被人们重起来,除本身的实用功能外,服饰和配饰也具有一定的身份象征意义,更是能够凸显人们时代精神的外在表现之一。中国的银器制品大批量转为内销后,除了饮食餐具,曾为西方定制的个性化银饰,如手杖、雪茄盒、腰带、扇子、手袋、名片盒等等,也成为备受当时中国绅士淑女追捧的时尚用品。

   国内的中上层人士模仿西方人的时尚生活,也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更多银制品,是银器制品内销量逐年增长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交时尚生活也因各类银器制品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中国19至20世纪上半叶生产的银器所蕴含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们是彼时中国开拓海外贸易的见证,是近代世界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纪念,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广州博物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银饰人生-餐具批发市场19-20世纪中国‘洋装’银器展”正于广州博物馆专题展厅展出,展期至2019年8月10日。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通过本次展出的百余件展品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制造的银器工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以及中国近代化的种种历程。

   喻筱程:从申报广告看民初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变迁-绘餐具以12—19年为例

   特一次性餐具厂